那只是個點
漸漸漸漸蒐集有三種香料植物的名稱與味道與長相:sidang、sangat、羊奶素(truku語怎麼說?)
#關於我們原本怎麼吃這件事
#關於我們原本怎麼吃這件事
人不是萬能,確實很多活動細節都沒有想到,不過也都是很好的學習,也謝謝這麼多人願意一起幫忙,昨天對於施聖文老師的分享充滿興趣,我相信我眼睛一定是亮亮的。。希望花蓮的我們有興趣有機會的話,也可以跟piyaway的朋友們互相交流認識。還有日老師分享的里山資本最注意重點在於人的共識,甚至必須得要4~5年的時間來建置這個共識機制。還有王老師對於政策與自由市場的經濟分層與釐清。#人留的下總是有無限的可能
-----對話擷取
就是我們在討論對於樂事會計畫的整理,那些我們覺得【長照創造原鄉就業機會】這件事,施聖文說他並不覺得做長照可以確實創造什麼就業機會,不可能大家都去做,實務面上也很少有人有興趣去做。可是他在piyaway部落那裡看到年輕白天做照服員,晚上做部落導覽的接待,那個工作變成支持那個青年擔任部落的窗口,尤其老人照顧,更是包含年輕長者之間的網絡,那些網絡的連結可以合作為經濟基礎。然後他因著照顧工作就在那個網絡裡面,長照就業是創造留人在部落的【點】,長照除了照顧之外應該要可以再捲動更多的周邊產業。讓部落有人力,然後創造部落產業。
所以,現在的長照政策,我們可以做的是怎樣確認把資源帶進去部落,讓年輕人可以回來
更證實,只要留的下人,怎樣都有可能。我好喜歡他的論述,那也是我們想要發展的方向,只是,就像你說的那都會是公的經濟,對於私人的部分,好像也必須切開來去做?我對於這部份的概念很沒
然後,又討論原照盟的角色定位,王老師覺得那比較是要確認部落可以接收到資源後,人如何發揮部落產業,且不能只是長照政策。
而【部落拿到資源】這件事情,在原本的政策體系前端就有很多結構要去突破,比方送餐這件事,因政府核銷方式,統一由中央廚房製作便當發給部落的服務使用者,但是卻不是使用在地的食材,甚至連提供服務的也不是在地人,就更多不用說資源可以累積在部落,對於長照產業的思維,那個金源必須是穩定的來自與政策資源,而不是進入到自由市場。
所以原照盟可以做的是前期的部分,確認那些政策在部落團體裡面被使用的困難是什麼。
再來,很強調一定要共識機制,以長照來說,那個機制會在長照分站裡面,他必須要邀請鄉內的團體來,並討論。這種共識的平臺,前期必須得花時間去經營,利用平臺把大家扣在一起。但是目前政府對那個共識機制一點概念都沒有。以往都是上對下到的佈達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