紀錄片-死亡處方簽
台灣一個好節目,公視「紀錄觀點」,今日播放了英國知名奇幻作家-泰瑞在罹患了阿茲海默症之後,向生命作死亡的探討而拍攝了這部紀錄片「死亡處方簽」。
靠文字吃飯的泰瑞說道:我知道我將失去文字的能力,而我不確定...到時候我還想不想要活下去...。選擇死亡又是怎麼一回事?他開始作了一連串的訪問。在瑞士有一個非營利機構-「尊嚴」專門在做「安樂死」這件事,機構除了罹患絕症、癌症末期的個案之外,還有二成一的個案,是對生命感到絕望而求助於「尊嚴」。這裡丟出來一個問題,就是如果把助於死亡的行為合法化,那麼有多少身體健康的人會選擇死亡?確實。但,誰又擁有那些想死亡的人的生命了?透過調查,泰瑞拜訪了四個朋友,運動神經退化症的彼得、年輕的漸凍人安德魯、得了阿茲海默症比利時那有名的作家-雨果的太太(比利時是安樂死合法的國家,而雨果選擇了安樂死結束他的生命),還有阿茲海默症並在安養院等待死亡的司機大哥。
這些,包括作者都是得了絕症的病患,知道後不外乎就是兩個決定:安樂死跟送去安養院等待死亡。同樣都是死亡,何時?跟怎麼死?就是一個重點。彼得、安德魯以及雨果選擇安樂死,司機大哥則否。安樂死的定義是甚麼?就是在身體還未完全衰竭前,提早選擇了一個時間點結束生命。我們常說要尊重生命,而尊重生命有兩種意思:一是尊重生命本身存在的價值;二是尊重生命存有的意義。前者通常會是活著的人所希望的,後者則是選擇要安樂死的人。是自私?還是愛?這常是活著人跟將要死的人對彼此的拉鋸。如果說我愛你的表現是要尊重妳的決定,讓妳死去。那麼反過來說,妳愛我的表現也會是尊重我的感受,不選擇提早死亡。有誰不自私了?這都是愛的正常反應。
彼得。選擇死亡的過程,坦然,但是他其實想反對的太太說了一句話,面對死亡,我們內心是脆弱的,只是盡量不情緒化的表現,就像在戰地前線一樣,死守住最後一分力氣,否則誰都崩潰的。走之前,彼得拍拍他太太的腿,要她堅強點,她只是依舊揉了揉他的手,然後堅強且優雅的處理他的後事。
安德魯。他意識是清楚的,可是他無法想像當有天,他的靈魂在越來越窄的生命巷道中無法動彈地卡住,會是多痛苦的一件事。他曾自殺過兩次,最後選擇藉由「尊嚴」離去。聖誕夜前夕他卻巴不得的快死去,他說,當我來到瑞士看到這些美景,我好想繼續活著...,所以我知道,如果現在不死,我不確定我以後有沒有這決心要死。死亡當然會是令人猶豫的事情。
雨果的太太。她說道:那天,我拿著最棒的香檳以及幾根菸去醫院,在他抽完的時候,彼此沉默著。然後我爬上他的床,擁他入懷裡,唱著歌,他也哼著歌的死去了。她說雖然會悲傷,但是每當想起這一段回憶是一種非常強烈且溫柔的感觸。
司機大哥。他說,他選擇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他的疾病,也很感謝在安養院裡的生活。
四個個案裡對死亡的呈現,是選擇。如果在生命裡對於死亡我們可以多了一個選項,不好嗎?面對死亡這個議題,在台灣的環境仍是禁口不論的,可是誰都會生病、誰都會面對死亡,以及經歷死亡...。好走,不過就是生命最後一個期盼。我也像作者一樣的感觸,我不確定當我面對死亡時能不能像他們一樣坦然、堅強,因為我不是他們,我也不會知道在那個時候的心理會有甚麼感觸,但是如果那一天的到來,我希望自己能選擇居家庭院中,陽光灑落的沙發床上,滿足地死在自己愛的人的身旁。
靠文字吃飯的泰瑞說道:我知道我將失去文字的能力,而我不確定...到時候我還想不想要活下去...。選擇死亡又是怎麼一回事?他開始作了一連串的訪問。在瑞士有一個非營利機構-「尊嚴」專門在做「安樂死」這件事,機構除了罹患絕症、癌症末期的個案之外,還有二成一的個案,是對生命感到絕望而求助於「尊嚴」。這裡丟出來一個問題,就是如果把助於死亡的行為合法化,那麼有多少身體健康的人會選擇死亡?確實。但,誰又擁有那些想死亡的人的生命了?透過調查,泰瑞拜訪了四個朋友,運動神經退化症的彼得、年輕的漸凍人安德魯、得了阿茲海默症比利時那有名的作家-雨果的太太(比利時是安樂死合法的國家,而雨果選擇了安樂死結束他的生命),還有阿茲海默症並在安養院等待死亡的司機大哥。
這些,包括作者都是得了絕症的病患,知道後不外乎就是兩個決定:安樂死跟送去安養院等待死亡。同樣都是死亡,何時?跟怎麼死?就是一個重點。彼得、安德魯以及雨果選擇安樂死,司機大哥則否。安樂死的定義是甚麼?就是在身體還未完全衰竭前,提早選擇了一個時間點結束生命。我們常說要尊重生命,而尊重生命有兩種意思:一是尊重生命本身存在的價值;二是尊重生命存有的意義。前者通常會是活著的人所希望的,後者則是選擇要安樂死的人。是自私?還是愛?這常是活著人跟將要死的人對彼此的拉鋸。如果說我愛你的表現是要尊重妳的決定,讓妳死去。那麼反過來說,妳愛我的表現也會是尊重我的感受,不選擇提早死亡。有誰不自私了?這都是愛的正常反應。
彼得。選擇死亡的過程,坦然,但是他其實想反對的太太說了一句話,面對死亡,我們內心是脆弱的,只是盡量不情緒化的表現,就像在戰地前線一樣,死守住最後一分力氣,否則誰都崩潰的。走之前,彼得拍拍他太太的腿,要她堅強點,她只是依舊揉了揉他的手,然後堅強且優雅的處理他的後事。
安德魯。他意識是清楚的,可是他無法想像當有天,他的靈魂在越來越窄的生命巷道中無法動彈地卡住,會是多痛苦的一件事。他曾自殺過兩次,最後選擇藉由「尊嚴」離去。聖誕夜前夕他卻巴不得的快死去,他說,當我來到瑞士看到這些美景,我好想繼續活著...,所以我知道,如果現在不死,我不確定我以後有沒有這決心要死。死亡當然會是令人猶豫的事情。
雨果的太太。她說道:那天,我拿著最棒的香檳以及幾根菸去醫院,在他抽完的時候,彼此沉默著。然後我爬上他的床,擁他入懷裡,唱著歌,他也哼著歌的死去了。她說雖然會悲傷,但是每當想起這一段回憶是一種非常強烈且溫柔的感觸。
司機大哥。他說,他選擇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他的疾病,也很感謝在安養院裡的生活。
四個個案裡對死亡的呈現,是選擇。如果在生命裡對於死亡我們可以多了一個選項,不好嗎?面對死亡這個議題,在台灣的環境仍是禁口不論的,可是誰都會生病、誰都會面對死亡,以及經歷死亡...。好走,不過就是生命最後一個期盼。我也像作者一樣的感觸,我不確定當我面對死亡時能不能像他們一樣坦然、堅強,因為我不是他們,我也不會知道在那個時候的心理會有甚麼感觸,但是如果那一天的到來,我希望自己能選擇居家庭院中,陽光灑落的沙發床上,滿足地死在自己愛的人的身旁。
留言
張貼留言